12月,似乎是扫地机品牌的“多事之秋”。
12月15日,扫地机品牌ROIDMI睿米官网发布通知称,“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,我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,结束睿米品牌运营。”
早在12月初,互联网上有传言称,云鲸智能开始大规模裁员。随后,立即有媒体报道称,云鲸智能CEO张峻彬在朋友圈发文回应:“集团从1600人减肥增效到1400人,组织效率比之前高了不少。”之后更是连声发出质问:“为何是外面新闻说的大规模裁员?为何最近新闻有组织地密集推出,一个接一个?”
但实际上,云鲸的传闻实际上还算不上“一个接一个”,真正“一个接一个”的,是主营扫地机器人的清洁家电企业的负面传闻。
不仅蓝鲸,从石头到iRobot
每一年年末,大部分企业都会基于自身的经营状况、市场环境和发展战略,重新调整和制定合适的人力资源策略,因此也就造成了年末企业裁员的高峰期,家电企业也不例外。过去,家电企业的年末裁员现象更多集中在生产的厂区。而现在,伴随着市场的走冷,家电企业战略和布局变化更加频繁,也造成了管理人员构成的频繁变动。
11月初,全球扫地机器人知名企业iRobot发布财报。财报提到iRobot将实施一项运营重组计划,本次裁员规模约105名员工。据外媒称,目前公司约16%的员工都将受到影响。并且,早在2024年1月,iRobot就曾经历过一波裁员了。
有媒体称,iRobot屡次裁员的主要原因,是近两年受到中国清洁电器企业“CR四小龙”——科沃斯、石头科技、追觅、蓝鲸等企业的冲击。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出货511.7万台,同比增长了15.7%。其中,中国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市场份额超过美国市场的21.6%和西欧市场的20.0%,以26.2%的占比位列第一,这也为中国品牌的崛起创造了优渥的市场环境。同时,石头科技和追觅也均在公开场合表示,在海外市场取得巨大突破,广受欢迎。
但实际上,近期这几家国内企业几乎也都出现了裁员传闻。
蓝鲸智能除了张峻彬口中较为笼统的描述——“从1600人减负增效到1400人”之外,今年上半年还被爆料“无赔偿开除”员工,9月、10月又接连传出裁员传闻。甚至有网友调侃云鲸裁员跳过11月是为了双11。
而在过去的一年里,云鲸的人员压缩不仅仅在于基层员工,根据相关媒体的整理,2024年云鲸的12位总监级别的领导中,已有3位相继离职,分别来自硬件开发、新产品导入(NPI)以及互信等关键部门。
同样是在2024年,追觅人形机器人业务负责人、创新机器人研究院负责人喻超离职,追觅中国区执行总裁郭人杰离职。
此外,“四小龙”中的每一位几乎都被爆料在2024年进行了多轮“秘密裁员”。科沃斯还陷入了遭黑客入侵的负面新闻,石头科技则被指技术侵权,董事长也被股民指责“高位套现”。
扫起机器人行业是怎么了,为何就突然从蒸蒸日上的蓝海产业和出海有望的冉冉新星,变得负面缠身了呢?
人事问题背后,市场前景堪忧才是本质
先来看到iRobot,它的裁员通知是与第三季度财报一同发出的,裁员的原因也正是在财报中。
据iRobot发布的Q3的财报显示,2024财年前三财季累计收入5.10亿美元,对比去年同期的5.83亿美元,同比减少12.56%;累计净亏损6841.00万美元,去年同期累计净亏损为2.41亿美元,同比缩小71.63%。
并且,除了受到“四小龙”的挤压外,行业本身的增速几近停滞。中怡康数据显示,2023年,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66亿美元,同比增长0.8%。
而在国内,这种增速的停滞同样明显。国内扫地机市场零售量412万台,同比增长0.5%。
具体到国内企业,其表现更加令人匪夷所思。以“四小龙”中的两位上市公司举例,两者的第三季度净利润均为负数,且同比下滑明显。
【潮流家电网版权声明】:本网站注明转载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欢迎提供相关证据,发送邮件至731801816@qq.com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